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全 部
青春风铃
品味人生
小说家族
诗韵小筑
牍笺心语
非主流
杂侃天下
只言片语
其 他
查看: 2895|回复: 1

我们这群忧伤的年轻人

[复制链接]
跟世界对白 发表于 2011-9-20 22: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这群忧伤的年轻人


       坐在自习室时伏案苦读时,总会忍不住的抬起头看看那一个个深埋下去的头颅。而此时心中生成的并不是敬佩或是自豪,总觉得一阵可悲。我们总是在围着学习的圈子转,小学也好,中学也好,甚至大学,我们还是犯着同样的愚昧,似乎一直在围绕着这样的圈子生活,生活学习,然而它并不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仅仅一种无止休的愚昧学习,或是一个中国式的悲剧啊!说什么竞争激烈,说什么为了以后的生活,说什么还想说什么还能说什么,该是说归咎于教育还是我们的社会环境?   
而到底什么是大学?大学?我们干什么来着?我不知道,我也很愚昧,我只能借着聪明人的想法来聪明下。 或许吧……                                                                                            
   哈佛校长陆登庭在北大讲演时所说的一句话,它激起了长久的掌声:“大学帮助学生寻求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力,而是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它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欣赏艺术,艺术家欣赏科学,它帮助我们看到用其他方法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它使我们作为个人和我们社区的成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9个世纪里,大学的模式不断变迁:从最初的意大利的博罗纳大学创立,12世纪的巴黎大学的兴起,到14世纪的牛津、剑桥的古典主义模式,或洪堡19世纪在柏林大学的改革,再或20世纪,美国哈佛、耶鲁大学的如日中天……
   经过摧残人性的高考试题,你侥幸得到了那张视为生命目标的录取通知书。一张半价的火车票把你带进了大学校园;四年之后,你离开了这里,在这段最为青春的岁月里,你得到了什么?150个学分,摩擦臀部的板凳,陈旧的教材,一个还算漂亮的女朋友,没完没了的自习,刚好可以去美国的GRE分数,计算机或者律师证书,当然还有一张证明你在这里生活过四年的学位证书,它帮助你找到一份工作……  
  这一切让人沮丧,但确实是一个事实。在90年代的中国,大学是一个愚蠢自在地消磨时光的地方,或是一个背烂英语单词或者学会其他实用技能的地方,它无法激发起青年的热情。你可以试着去和一个所谓的大学生交谈,在经过最初的自我介绍之后,你很可能会陷入某种僵局。你不知道该和他谈些什么,社会,思想或者文化,这些主题似乎都离他们很远。除了一些他们天天打交道的专业课程上的术语与实用技能上,他们所知甚少。

  大学像一个巨大的专门知识工厂,在一条巨大的流水线上,年轻的心被整齐地打造好,让他们适应这个社会中的某一项工作。即使当整个教育界在高呼,素质教育,或者培养综合人才,大学依旧是没有前途的。因为,目前的一切形式都忽略了一个基本前提:大学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大学必须鼓励年轻人的灵魂可以自由探索、游荡。他们必须在这里毫无拘束地观察世界,并赋予他们一种内在的崇高精神,让他们可以完整地独立在这个世界上。因此,大学自身必须具备独立精神,特别的魅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中有极好的论述:“大学虽然不能给你这个或那个实用技能,但它会为你的全部智能提供比技能更重要的因素。它们教诲你,使你变得知书达礼;它们成为你精神上的良师益友……”  
  这句话用来解释上大学的目的再合适不过了。“大学是一个让你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西方人文主义的这种教育观点在中国有了极其有趣的阐释:中学是“死哭(Shcool)”,而大学则是“由你玩世界(University)”。这种插科打诨或许正暗示了大学的目的:更广阔地观察这个世界,像一个完整的人那样思考。这一点正如英国思想家怀特海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激动人心写道的:“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

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难道不是么?
我也不知道 发表于 2012-2-29 21: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滁州校园网 ( 皖ICP备14008810号 )

GMT+8, 2025-5-9 15: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