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幼稚
如果允许,我们会轻而易举地保持自己与永远的界限。 借助现实冰冷的质感,彻底地调整我们自身,顺应已知与未知的王国,作一个精确的计算。 我始终认为,用成熟和幼稚划分人在某个阶段的状态是极其肤浅的。“徐志摩永远都是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诗人”,我如是说。成熟和幼稚的“学说”应该败给对于情态和环境相互推进和组合的切身体验!在孩童和诗人的世界里,每一个事物都是有呼吸的。 无意中,我把脚踩踏在了草坪上,小外甥女看到便喊:“不要啊舅舅,小草会痛死的……”之于孩童的天真,诗人的吟哦仿佛更富于生命力——
无垠的沙漠热烈追求一叶绿草的爱,她摇摇头笑着飞开了。 The mighty desert is burning for the love of a bladeof grass who
shakes her head and laughs and flies away.(泰戈尔《飞鸟集》)
仰观世界的眼睛,并不取决于思想和意志依赖于物质世界的观点。你要说我唯心?呵呵,去说吧,一个像刘泽林老师所谓的被马克思唯物主义灌傻了的可怜鬼! 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在一个孩童和一个诗人(不一定非得是一个“职业诗人”,他也可以是一个生活中的诗人,可以是自己的诗人)的眼睛里有着同样的性情。一位老者傻乎乎地看着世界,万物在他眼睛里生根,发芽,开花,于是谒见一个和谐的秩序,一个优美的韵律,还有一个额外的收获——他又一次地丰富了一个大自然的前方:他自己。 有时幼稚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姿态,认真的,天真的,一种毫无设防的自我吐露。“世界上最崇高的心灵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每一种感性事实的双重含义,或者我要说四重含义,百重含义,或者更多更多的含义”(爱默生)。客观事实呢?它们都从属于世界,一样的。那么,你从中探索到了几重含义呢?从一个人眼睛里的一棵会说话的树看到一个幼稚??若是那样的话,我姑且也“肤浅”一次吧:“与你差远了,还不如你!!” “成熟点吧!”是的,人总要长大的,用一种更加理性的醒眼审视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对于自己不能切入的客观事实(术业各有所偏倚所致),我们不妨站成一种踏踏实实的姿态,努力倾听,有所感悟或必须发言时,侃侃而谈。可是,我也想说,我们也需要最天真的活力和生命,最诚挚的思想和天性!你会用哲学的理性对待爱情吗?或者当你的情感受挫时你会去谒见黑格尔?事实上,你还不如暂时去做一个喜怒无常、聪明绝顶的小孩! 长者面对的不是问题,年轻人遇到的却总是问题。这要看你在生活中站成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了,这就是我所强调的情态和环境相互推进和组合的切身体验的意义。环境和场景不同,人的情态应该适当地与其相恰切,使得人的最天真的活力和生命,最诚挚的思想和天性得以自然而然地吐露,这样,我们才是我们原来的自己。 现在,你对那个有所渴望的沙漠还有什么意见吗? 2010-10-17凌晨1:00 |